• 2025-04-15
    原文链接: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
  • 2025-04-1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ENTERPRISE 原文链接: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北京重磅发布! 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推出32条举措进一步推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新政策提出将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新获批创新药械产品数量不少于15个等创新举措。 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二年出台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专项政策。 2024年4月17日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实施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临床试验的启动用时压缩至24.9周,实施罕见病药品“白名单”制度,建立临床急需进口药械的审批绿色通道,进口货值超过1500亿元。570种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同比增长8.7%,首次突破万亿元。 2025版若干措施提出多项具体工作任务: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启动建设重点专病全自动智能化生物样本库;开展已上市药物扩大临床适应症研究使用;确保新获批创新...
  • 2025-04-1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当我们还在感叹生命科学日新月异时,政策的东风已悄然刮起。 2025年4月7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深圳市发改委等四部门同步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两大超一线城市几乎同步出手,细胞产业研究、临床与转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超级加速”。 这不仅仅是一次区域性的政策利好,更是国家战略层面在医疗科技版图上的再布局。细胞治疗,这一曾经还略显遥远的创新医疗,如今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医院,从科研走向临床。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剖析,这场变革的深意究竟何在?对产业、对患者,又意味着怎样的未来? 01北京九部门发文: 从研发到医保,全链条赋能细胞产业2025年4月,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联合科技、卫健、药监等九大部门,正式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 在这份重磅政策中,“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生物医药被多次明确点名,标志着北京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进一步强化了细胞产业链条的系统支...
  • 2025-04-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当细胞疗法成为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当再生医学正在重塑疾病治疗版图,一个新的产业命题也悄然浮出水面——如何大规模、标准化地制造“细胞药物”? 2025年3月20日,科技日报权威报道:由上海海洋大学杨光华教授团队领衔,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套高效、稳定的细胞外囊泡生产平台,为细胞药物制造按下“超级加速键”。 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传统干细胞依赖性高、批次差异大、产量受限的瓶颈,还为未来外泌体疗法在肾病、骨关节炎、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制造基础。01细胞外泌体:细胞药物的新黄金赛道要理解本次技术突破的分量,首先要认识“细胞外泌体”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地位。细胞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由细胞分泌出的纳米级微囊泡,直径通常在30-200纳米之间,内部富含蛋白质、脂质、RNA等活性成分。 它们不仅是细胞间通信的天然载体,更被发现具有调控免疫、促进组织修复、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生物学功能。 正因如此,外泌体近年来被视为“无细胞疗法”的新希望。相比传...
  • 2025-04-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ENTERPRISE 当央视新闻将“数字生理人”作为核心词汇播出,当“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被写入国家“十四五”科技基础建设清单,细胞科技的角色已经彻底改写: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边缘技术,而成为国家层面统筹布局的生命战略武器。 2025年3月25日,广州国际生物岛,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科学装置正式启动建设。这个设施要做的,是史无前例地记录和解析人体每一个细胞从出生、发育到衰老、凋亡的全部过程,用4.5年时间,绘制一部“细胞生命全景图”。 它不仅服务科研,更要为细胞疗法、药物研发、疾病干预与抗衰老技术提供最底层的决策底座。它,是“看见生命本质”的第一次真正尝试,也将是中国成为细胞强国的关键跳板。  01  细胞胞谱系研究设施开建: 让生命过程第一次被系统“看见”2025年,“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 这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中心,而是一台专门用来“追踪生命全周期”的超级科研装置。它将历时4.5年建成,目标是用多组学和人工智能手段,全...
  • 2025-04-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ENTERPRISE  引言 “在中国,已经有大量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方面的技术突破。”2025年3月24日,阿斯利康全球CEO苏博科在公开场合的一句话,不只是礼貌称赞,而是一次沉甸甸的技术确认。 这是来自世界医药巨头的“投票”:中国细胞疗法不再是“追赶者”,而正逐渐成为被全球瞩目的“源头创新者”。 从博鳌乐城干细胞治疗定价落地,到国家重大科技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工程”启动,再到多个自研细胞产品走出国门、进入FDA临床通道,中国已用数据和产业实绩,在全球再生医学地图上画下浓重一笔。  01  中国细胞疗法 为何能赢得全球医药巨头的尊重?当阿斯利康全球CEO亲口提及中国在细胞疗法方面的“重大突破”,这不仅是一句商业外交术语,更是国际产业界对中国医疗科技崛起的技术认定。 为什么他们开始“看中国”? 第一,是中国细胞基础研究的密度正在全球领先。 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为代表的科研集群,长期深耕NK细胞、CAR-T、TIL细胞、γδ-T细胞等免疫技术,中国是目前全球发表细胞免疫相关SCI...
  • 2025-04-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202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以《让“生命的种子”开出希望之花》为题,重磅刊发干细胞专题科普,再次为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疗法“正名”。 这不仅是一次权威媒体的科普动作,更是对整个生物医药战略方向的明确回应:干细胞,不是商业炒作的概念,而是国之重器的基础单元。 在市场喧嚣与争议中,《人民日报》的表态,正如一枚重锤,敲醒公众,也厘清方向——我们必须认清,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科技力量。01什么是“生命的种子”?人民日报为何此时发声?在《人民日报》的原文中,干细胞被赋予了极富生命意象的定义:“生命的种子”“起源细胞”。这不仅是对其生物学本质的精准描述,更是对其医学战略意义的清晰勾勒。 干细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治疗手段”,它本身就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乃至再生力的“源代码”。人民日报在文中指出:人体中存在200多种细胞,而干细胞正是所有这些细胞的“源泉”。它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分化、复制,重塑组织功能,修复损伤结构,被誉为“医学的种子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并非科学界孤立发声,而...
  • 2025-03-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ENTERPRISE 本文转载于【科技日报】1【院士访谈】◎实习记者 于紫月近年来,精准医学研究如火如荼,抗肿瘤靶向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江涛带领团队历经20余年攻坚克难,研发出全球首款针对特定类型的脑胶质瘤小分子靶向药,近日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脑胶质瘤等抗肿瘤靶向药研发有哪些难点?应如何克服?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江涛进行了专访。 “啃下”肿瘤领域“硬骨头”记者:脑胶质瘤是肿瘤领域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攻克它难在哪? 江涛: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且肿瘤与脑组织相互交缠,很难通过外科手术做到彻底切除。即使经过手术和放化疗,患者仍面临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困境。数据显示,高度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不足10%。 记者:抗肿瘤靶向药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江涛:近年来,精准医学研究备受关注。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和调整预防及治疗方法的医学模式,尤其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