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定价只是开始,细胞医疗步入公开透明新时代。 2025年4月24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在干细胞产业大会上,正式公布第二批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项目及收费标准,标志着细胞疗法在中国迈入“明码标价”时代。 从首批“3.6万元换膝”“15万元修肺”“18万元强心”,到第二批新发布的“15万元肿瘤DC疫苗治疗”“8万元干细胞抗GVHD”“15万元修复支气管扩张症”,细胞治疗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未来设想,而是以具体疗程、明确价格、真实可及的形式,走进了医疗现实。 定价公示,不是医疗神话的包装,而是细胞产业逐步规范化、临床落地化的必然标志。透明,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正本清源。真正引领这场变革的,既有技术创新的推力,也有国家政策的护航与监管共振。 01第二批4项细胞治疗项目公布 应用版图持续扩张本次发布的4项细胞治疗项目及费用标准包括: 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 恶性肿瘤个性化DC疫苗疗法:15万元/次(需6-7次疗程) 骨髓移植后GVHD缓解的间充质干细胞疗法:8万元/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当“干细胞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试验,从科研论文进入大众视野,关于它的讨论从未停过:是未来医学的主力军,还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技术泡沫?有人喊它是“再生医学的灵魂”,也有人疑它是“炒作最多、落地最难”的科研边角料。 就在2025年4月1日,一纸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文,将干细胞研究真正从“热搜”送进了“国策”:“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首次正式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并列为核心攻关任务之一。 这不是挂名支持,而是实打实的科研资源倾斜、项目组织、伦理通道和临床转化一体推进。换句话说,干细胞疗法不再只是地方试点、企业投资者的临床探索,而是被国家正式写进“要重点突破的科技底层能力建设”清单。 干细胞从此不只是“技术方向”,而是“国家任务”。 01为什么干细胞被国家点名进入重大专项? 它解决的,是一个时代级的健康难题在“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与“器官修复”并列推进的国家重点专项里,干细胞不是突然被提上日程的,它的入选,是长期科技积淀与医疗现实压力的双重结果。 国家...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2025年4月25日,在博鳌干细胞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部医学部主任王福生发表了题为《间充质干细胞转化应用现状》的重要报告。 在演讲中,他明确指出:干细胞治疗技术是全球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干细胞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尤其在肝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这一观点意义重大。 作为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王福生院士的发声,不仅是对干细胞产业现状的精准总结,也是对未来细胞治疗战略布局的有力指引。 而他特别强调的——干细胞在慢性肝病、肝硬化、肝衰竭等重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则更加直击当前临床未解的痛点,给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01从临床急需到政策推动,干细胞产业驶入快车道近年来,干细胞产业的发展步伐显著提速,不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而是快速向临床转化、商业落地迈进。 王福生院士特别提到,2025年1月,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 该药品主要用于治疗14岁以上、以消化道受累为主且激素治疗失...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2025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在这份横跨11个省市、155项任务的国家级政策文件中,隐藏着一条不容忽视的信号——支持建设“基因与细胞治疗专利专题数据库”。 在宏大的对外开放背景下,这一点看似“技术细节”的部署,实则直指中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痛点。细胞治疗的进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受制于知识产权的壁垒与通道。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用“国家层面的信息基础设施”来重塑整个细胞治疗产业的创新生态——专利,不只是法律文件,它正成为未来产业的“新型武器库”。 01为什么专利数据库 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创新力?在过去的20年中,基因与细胞治疗被誉为人类医学发展的“新边疆”,但它同时也是一场全球范围的专利战。 以CAR-T为例,仅在2010—2020年间,全球相关专利申请量增长了近20倍,而绝大部分核心技术专利都掌握在美欧日大型药企与科研机构手中。中国研究机构虽论文产出不俗,却常因缺乏高质量专利分析与布局支持,在商业化进程中屡屡受阻。 没...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北京地坛医院官网 2025年4月15日,北京地坛医院肿瘤生物治疗门诊正式开诊。 作为北京地区以传染病为传统优势的国家级三甲医院,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地坛医院业务布局的重大转向,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细胞治疗正在从高端科研平台走向大三甲医院的临床前线。 根据官方通报,门诊将涵盖肿瘤患者的细胞治疗咨询与方案制定,开展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在内的相关临床试验筛选,并为癌前病变及慢性肝病等非肿瘤人群提供生物治疗支持服务。 出诊团队由具备多年细胞治疗研究与临床经验的滕颖副主任医师、丁晓燕博士领衔,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治疗执行的完整路径。 而在此前,已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三甲医院正式开通细胞治疗门诊: 2025年1月21日,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成立生物医学新技术与细胞治疗中心,并将在2月份开始收治细胞治疗患者。 ▪️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官网消息 2024年5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的CAR-T免疫细胞治疗门诊开诊,让超90%的血液病患者看到希望。 ▪️武汉协和开通CAR-T细胞治疗门诊 而在2024年11月25日...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如果说昨天的医学先锋在哈佛、斯坦福,那么今天,目光正转向东方。 “未来20年,全球医学创新看基因和细胞治疗——而中国的研究,已经在世界舞台上产生广泛影响。” 这不是意淫,而是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首席学术官、哈佛医学院资深教授保罗·安德森(Paul Anderson)在公开场合的真实表达。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这位站在全球医学制高点的重量级人物反复强调:中国不只是科研投入大,更有临床落地快、产业转化强的显著优势。尤其在干细胞、免疫细胞、iPSC等尖端领域,“中国的试验正在为全球提供模型”。 在一个话语权高度集中于西方的生命科技世界里,这种评价分量极重——它不只是表扬,而是战略判断。 01 这不是“客气话”,而是对比全球之后的判断有人或许会说,安德森是访华客人,说几句好听的也正常。但如果你了解他的位置,就知道这些话背后不是“客套”,而是全球顶级医学系统对现实格局的判断。 保罗·安德森的身份,不止是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首席学术官,他还长期参与美国NIH(国家卫生研究院)医学...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有些事物注定会颠覆过去的认知。细胞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从治疗难治复发的血液病到延缓衰老,细胞疗法正在成为医疗领域的“催化剂”,引领着新一轮的医学革命。 2025年1月21日,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成立生物医学新技术与细胞治疗中心,并将在2月份开始收治细胞治疗患者。 ▪️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 官网消息2024年5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的CAR-T免疫细胞治疗门诊开诊,让超90%的血液病患者看到希望。 ▪️武汉协和开通CAR-T细胞治疗门诊 而在2024年11月25日,又一大三甲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正式开设抗衰与细胞治疗咨询门诊,进一步将这一尖端医学推向新高峰。那些质疑细胞疗法的声音,现在是否该沉寂了? ▪️中国新闻网报道第940医院开通抗衰与免疫细胞咨询门诊 第940医院开设抗衰与细胞治疗门诊,引发了医学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它不仅肩负“治病救人”的职责,还扛起了推动医学前沿应用的重任。从武汉协和到第940医院,...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在癌症治疗中,人们常常关注“肿瘤缩小了没有”“活多久”,却忽视了另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患者到底过得怎么样?真正有尊严的生命,不是苟延残喘,而是清醒地活着、能吃饭、能说话、不痛不怕。 2023年,一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主导的大规模研究发布在《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上,涉及1100例实体瘤患者、2504个免疫细胞治疗周期。 研究发现,接受DC-CIK细胞输注的患者不仅整体副作用发生率低至3%,更在疲劳、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生活质量核心指标上,表现出显著改善。01当靶向与化疗力不能及 患者最需要的是“可耐受、能坚持”的疗法对于大多数中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抗癌之路并非一场“精确制导”的战役,而是一场艰难的“连续作战”。化疗常常带来脱发、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一系列副作用;靶向药物虽然精准,却也伴随着皮疹、腹泻以及难以预测的耐药性问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是如同一把“双刃剑”,不仅费用高昂,还可能引发免疫风暴的风险。在一次次的治疗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被不断压缩。 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