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癌症的发生,从来都不是一天之内的突变。它是一场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细胞失控叛变”,而在这条恶化路径的起点,炎症几乎是最常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纵容者”。 我们习惯于把癌症归因于吸烟、辐射、化学暴露、不良遗传。但近年来的研究早已指出,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从肝炎诱发肝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口腔溃疡演变为口腔癌,再到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之间的明确关联,几乎每一种炎症性疾病的背后都潜伏着癌变的风险。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没有明显疾病,我们体内也可能存在一种“静默”的、慢性的炎症状态。这种状态不会立刻让你发烧疼痛,却会缓慢损耗免疫系统的判断力、重编细胞代谢程序,最终为癌细胞提供温暖的“孵化器”。 01“无炎不肿瘤”: 炎症如何一步步促成癌细胞诞生著名免疫学家Frances Balkwill在2001年《Nature》杂志上首次提出:“肿瘤是一种‘未愈合的伤’,炎症为其生长提供了生态位。”这句话后来成为肿瘤免疫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那么,炎症到底是如何一步...
  • 2025-04-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人生就像一张不断延伸的考卷,每一次生病,都是身体交出的阶段性答题卡。 有些人熬过了高烧不退,有些人扛住了突发感染,有些人却在流感面前频频“挂科”。为什么同样是病毒细菌,攻击的都是人,有人轻描淡写地过关,有人却步步惊心? 其实,身体交出的答卷,评分老师只有两个:一个是免疫细胞,负责判你有没有漏洞;一个是干细胞,负责帮你补上那些已经损坏的内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年年感冒却无大碍,有的人一次感染就诱发慢病甚至难以修复的并发症。 今天我们不谈某一种病,而是谈一种思维:如何理解“免疫细胞疗法查漏、干细胞疗法补缺”这个身体自愈系统的双引擎原理。 01  那些“百毒不侵”的人 靠的是免疫细胞够狠够快免疫系统,是人体最早启用、也最持久运转的防御系统。它的前线部队是先天免疫细胞,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这些“打头阵”的士兵会在病原体入侵第一时间识别、清除、报警,把病原扼杀在“建厂”之前。 而后方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则包括B细胞、T细胞等“高智商”...
  • 2025-04-2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截至当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5000项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完成注册,涵盖的疾病种类多达140余种。在已获批准的干细胞应用中,共有9种,其中75%涉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的存储与治疗技术正逐步崛起,成为医学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生命拯救手段。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区,干细胞存储已经广泛普及,全球正大步迈向干细胞存储的新时代。 小编说最近,我们的后台收到了许多准爸爸和准妈妈们的咨询,其中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脐带和胎盘存储的价值,以及是否值得存储这一关键抉择上。 今天,就让我们为各位准爸妈们详细解答这些疑问,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出明智的决策。01什么是干细胞?△  人体细胞分裂示意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人体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和维持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中细胞的数量大约在40万亿到60万亿个之间。细胞的生长、衰老、死亡等过程不仅在微观层面发生,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这庞大的细胞群体中,干细胞(Stem cell)以其独特的性质脱颖而出。它们具备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够自我更...
  • 2025-04-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围产期细胞存储近年来,干细胞存储热度持续攀升,成为众多家庭关注的焦点。许多新手父母以及计划迎接二宝的家庭,在迎接新生命到来之前,都在认真思考是否要为孩子保留一份珍贵而特殊的礼物——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选择存储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能够为全家人的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更是对孩子自身健康的一项长远且有益的投资。那么,如果决定为孩子保留这份“生命宝藏”,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呢?首先做好是否存储的准备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是从新生儿脐带和胎盘中提取的珍贵干细胞。这些干细胞的采集过程安全无创,不会对婴儿或母体产生任何不良影响,仅仅是将原本会被丢弃的脐带和胎盘组织妥善收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脐带和胎盘的采集必须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内完成,这是宝宝一生中唯一一次获取这种宝贵资源的机会。因此,准妈妈们在孕期就应该提前考虑是否要为孩子存储这份珍贵的“生命礼物”,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新生儿细胞存储的优势 是宝宝一生中唯一一次的机会 具有其他来源不可比拟的含量与活性 ...
  • 2025-04-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很多人以为,只有发高烧、嗓子疼、关节肿起来才叫炎症。 真正折磨人的,从来不是大火光明正大地烧,而是暗火在体内慢慢炖。慢性炎症像是身体里的阴燃火种,不痛不痒,不上头条,但时间一长,肌肉萎缩了,血管硬了,代谢崩了,器官老了,癌变的机会也悄悄来了。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2022年总结指出,慢性低度炎症是绝大多数慢性病(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癌症)共同的底层推手。它是人类衰老过程中最阴险的敌人之一,几乎每个人40岁以后都或多或少在经历。 所以,平息慢性炎症,不是保养,是续命。而在传统手段(比如抗炎药、生活方式调整)之外,间充质干细胞(MSC)成了新的“灭火神器”。01第一步:定位到火场,迅速集结▲干细胞的归巢性间充质干细胞不像巡逻的免疫细胞那样全天跑来跑去,它们平时是半休眠状态。但一旦体内某个区域发炎、受损,它们就像被点了名的特种兵,沿着体内炎症信号(主要是趋化因子,比如SDF-1、MCP-1等)迅速迁移到病灶区。 2021年《Stem Cells》期刊的研究证实,MSC...
  • 2025-04-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为482.47万,肺癌、肝癌、胃癌发病率居前三(详见图1),男性世标发病率高于女性(209.61/10万vs197.03/10万,详见图2) 图1:中国全癌种发病人数(万人)图2:中国男女性前十位恶性肿瘤发病率及顺位近年来,癌症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不仅令人深感恐惧,更给社会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癌症患者,都在急切地期盼着有效的防癌手段与优质的治疗方案。 肿瘤的防治一直是备受瞩目的重要课题。1995年,中国抗癌协会发起并倡导设立了肿瘤防治宣传周,将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届的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值此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抗癌防癌领域的前沿科技——细胞科技。防:细胞如何帮助我们预防癌症?在探讨如何预防癌症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癌症的成因。 其实,癌症的发生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免疫力下降。 基因突变的成因复杂多样,这里暂且按...
  • 2025-04-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要底气:换好房,开好车,钱包鼓鼓,银行卡余额看着舒心,出门吃饭不问价。 但等你走过了几个大坑、熬过了几次风暴,回头才发现,所谓底气,并不是账户里有几个零,而是危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一副能打的身体。 疫情的时候,有人再有钱,躺在ICU照样连口气都喘不上;经济下行的时候,有人靠熬夜拼命想翻盘,最后倒在医院手术台。 真正撑起你活下去的,从来不是你的钱包,而是你的免疫细胞。它才是你真正的安全账户,随时待命,默默扛着这个世界给你的一切恶意。 钱能救急,免疫细胞救命。01免疫细胞,才是你生命里的“国家队”免疫细胞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们是你身体内部的特种兵、警察、清道夫,全天候巡逻,无需打卡,不拿工资,但一旦发现敌情,冲得比谁都快。 根据2022年《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的权威综述,人体每时每刻都在生成突变细胞、遭遇病毒入侵、处理外来毒素。没有免疫细胞,哪怕再小的问题都会像滚雪球一样滚成灾难。 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它们分工明...
  • 2025-04-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50%的肿瘤患者,并不是死于肿瘤。” “化疗对身体的损害,可能远远大于它杀死肿瘤的作用。”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健康观察室》栏目的一期座谈中的谈话。 几十年来,肿瘤治疗绕不过三件事:手术、化疗、放疗。我们把它们叫“三板斧”,是因为它们真能砍下肿瘤;但也是因为,这三斧头下去,常常是癌没砍死,人先塌了。 这一点,临床医生都知道,只是没人敢说得太直。可现在,连院士都公开发声,问题就到了不能回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杀癌”的方式了? 我们需要新的思路,一个不靠“拼命”,也能保命的路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核心:免疫细胞疗法,究竟是不是这条“第四条路”? 01化疗的代价,不只是掉头发那么简单我们对化疗的理解,大多数停留在“头发掉了”“人变虚了”,但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是一场系统性打击——打的不只是肿瘤,还有整个身体的生理秩序。 先看数据:201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超过22%在化疗启动后的60天内死亡,而这些死亡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