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与细胞移植一直是备受瞩目的重要治疗手段,而与之相伴的配型问题,也让众多患者及家属心怀焦虑。 以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例,其配型成功概率低至几万乃至几十万分之一,在全球 70 余亿人口中,配型成功如同在太平洋寻找特定的一粒沙。 如今,胎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需配型的新观点备受关注,那么,它们有何特殊又为何无需配型呢?今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 配型:移植手术的关键所在配型,即组织配型,核心在于 HLA 分型匹配。 HLA 是 “人类白细胞抗原” 的英文简拼,广泛分布于人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堪称人体生物学的 “身份证”。 它是免疫系统识别 "自己人" 和 "外来者" 的标记,在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治疗中,供受者间的 HLA 匹配程度直接反映了组织相容性,与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率紧密相连,堪称移植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HLA 也被称为移植抗原。 编码 HLA - A、HLA - B 和 HLA - DR 这三个抗原的基因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来自父母各一条染色体),共 6 个位...
  • 2025-06-1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言 过去十年,如果要评选最具颠覆性的医学技术,“免疫细胞治疗”绝对榜上有名。它让某些晚期癌症患者在几乎无药可治时迎来生机,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癌症终结方案”。CAR-T疗法、CIK细胞、NK细胞疗法等接连获得FDA批准,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支柱。 但令人意外的是,免疫细胞疗法正悄悄走出肿瘤病房,进入抗衰老与慢病管理的新领域。最新研究显示,那些曾经用于清除癌细胞的“杀手细胞”,其实也能识别和清除体内老化细胞、维持免疫稳态,延缓多系统的退化。 从清除癌细胞到“清洁老化垃圾”,从终结病痛到延缓时间,免疫细胞不只是治疗工具,更正在成为人类对抗衰老的“全科医生”。一场关于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革命,正在发生。▲NK细胞疗法  01从肿瘤免疫杀伤,到清除“衰老细胞”免疫细胞治疗之所以风靡癌症治疗,靠的是它的精准识别与杀伤能力。CAR-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针对肿瘤抗原的“导航系统”,一旦识别目标,即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B,精准击杀。NK细胞和CIK细胞则依赖自然或激活型受体寻找异...
  • 2025-06-1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位36岁女性的自述“我外婆和母亲都是乳腺癌患者,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哺乳期摸到肿块。”2024年,李女士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BRCA1突变,在完成母乳喂养后立即接受预防性手术。 “如果早10年知道高危筛查策略,或许不必经历这场恐慌。” 乳腺癌高危人群:这6类人需立即行动⚠️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有乳腺导管/小叶不典型增生病史 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家族中存在以下任一情况: 45岁前发病的乳腺癌患者 2名以上乳腺癌/卵巢癌患者 男性乳腺癌患者(最易被忽视!) 🔍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 普通女性:避开这3个认知误区❌ 误区1:“我还年轻,不用查”→ 真相:40岁起每1-2年1次乳腺X线(致密乳腺需联合B超) ❌ 误区2:“绝经后风险降低”→ 真相:70岁以上健康女性仍需持续筛查 ❌ 误区3:“摸到肿块才去医院”→ 真相:早期乳腺癌通常无症状! 遗传性乳腺癌:基因检测挽救生命若家族中存在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需采取 “主动防御” : 30岁起:增加卵巢癌筛查(高危女性) 生育后:预防性切除卵巢/输卵管(降低卵巢癌风险80%) 男性45岁...
  • 2025-06-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但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最新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带来重大调整: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提前至45岁,并新增高危人群类型。无论您是否到筛查年龄,这份权威指南都值得收藏! 一、警惕!这9类人最危险 (符合任意一条即属高危人群)1.45岁以上无明显症状人群: 2.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的人群; 7.有不良生活事件史(近 20 年内发生过可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的事件)的人群: 8.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的直系亲属; 9.被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人群的家族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家族包含一级、二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
  • 2025-05-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在我们体内,每一秒都有细胞老去、功能衰竭。令人意外的是,它们大多数并不会自行凋亡,而是留在组织里,以一种诡异的方式活着——它们不再分裂,却异常活跃,持续释放炎症信号、刺激周围组织损伤,甚至推动肿瘤发展。这类细胞,被称为“衰老细胞”。 衰老细胞是身体正常运作过程中的副产品,但也是潜在的病理源头。研究发现,它们广泛参与了组织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癌前病变等过程,几乎每一种与衰老相关的慢病,都与它们的异常积聚密切相关。 令人警觉的是,这些细胞不会自动消退。它们的退出机制,依赖于一种“清除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如果说衰老细胞是逐步退役的“危险老兵”,那NK细胞就是免疫系统的“扫尾部队”,负责送他们“体面退场”。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如果NK细胞变钝了,那些本该清除的老兵就会留下,继续搅乱战局。01NK细胞才是真正的“抗衰主力” 不是时间、药物或基因过去我们谈衰老,关注的是基因损伤、端粒缩短、自由基累积。如今,免疫学视角带来了颠覆性的解释:衰老并不是一种被动...
  • 2025-05-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言据羊城晚报,5月24日,在2025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通过云端连线,为市民们透露了近期流感、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讲话中,钟南山提到了在今年2月份因流感离世的女明星大S徐熙媛,并表示很遗憾。他强调,近期流感发病率已经在下降,要高度重视流感的及时治疗,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要保证在48小时内及时接受治疗。我们都知道,流感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个“普通小病”。但当免疫细胞不再坚守岗位,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病毒,也足以引发致命的“免疫空窗期”。 大S的离世不是孤例,而是现实的冰山一角。我们急需重新认识:不是疾病本身可怕,而是我们抵抗它的能力在变弱。 01流感病毒没变强,是我们的免疫变弱了每年冬春交替,流感病毒都会如约而至。但与新冠不同,流感病毒并没有突变出什么“超级毒株”,也没有远超往年的传染性或致死率。那为什么还有人因为它失去生命? 答案很明确:宿主因素才是真正的变量。 人体之所以能抵御流感病毒,依赖的是一个训练有素、反应快速的免...
  • 2025-05-2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在我们体内,每一秒都有细胞老去、功能衰竭。令人意外的是,它们大多数并不会自行凋亡,而是留在组织里,以一种诡异的方式活着——它们不再分裂,却异常活跃,持续释放炎症信号、刺激周围组织损伤,甚至推动肿瘤发展。这类细胞,被称为“衰老细胞”。 衰老细胞是身体正常运作过程中的副产品,但也是潜在的病理源头。研究发现,它们广泛参与了组织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癌前病变等过程,几乎每一种与衰老相关的慢病,都与它们的异常积聚密切相关。 令人警觉的是,这些细胞不会自动消退。它们的退出机制,依赖于一种“清除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如果说衰老细胞是逐步退役的“危险老兵”,那NK细胞就是免疫系统的“扫尾部队”,负责送他们“体面退场”。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如果NK细胞变钝了,那些本该清除的老兵就会留下,继续搅乱战局。 01NK细胞才是真正的“抗衰主力” 不是时间、药物或基因过去我们谈衰老,关注的是基因损伤、端粒缩短、自由基累积。如今,免疫学视角带来了颠覆性的解释:衰老并不是一种被...
  • 2025-05-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2025年5月17日,国家一级演员朱媛媛因癌症去世,年仅51岁。 她曾在《小别离》《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多次饰演母亲角色,温柔细腻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讣告中写道:“与癌症抗争近五年”,这五年中,她几乎从不对外公开病情,也未见关于治疗路径的详细披露。公众只能猜测她经历了多少轮放化疗、多少次复发与希望的破灭。而这一幕,对中国超过1500万现存癌症患者家庭而言,熟悉得令人心碎。 我们不禁想问:在朱媛媛与癌症僵持的这些年里,是否还有更具前沿性、个体化的治疗选择,能够成为她的另一种希望? 答案是肯定的。可惜的是,这种希望,在中国仍然被束缚在重重制度和审批门槛之后,离多数患者太远。 01魏则西事件之后,细胞疗法被“急刹车” 伤口至今未愈2016年,大学生魏则西在接受“免疫疗法”治疗滑膜肉瘤后病亡,引发全国范围对医疗乱象的深度反思。彼时,细胞治疗作为高技术、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类药物”,曾被一些机构滥用为牟利工具。 事件曝光后,国家层面迅速开展整顿,几乎所有民营医院的免疫细胞疗法业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