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科普丨女演员朱媛媛抗癌5年去世背后:千万癌症患者亟需免疫细胞疗法的开放与普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2025年5月17日,国家一级演员朱媛媛因癌症去世,年仅51岁。
她曾在《小别离》《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多次饰演母亲角色,温柔细腻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讣告中写道:“与癌症抗争近五年”,这五年中,她几乎从不对外公开病情,也未见关于治疗路径的详细披露。

公众只能猜测她经历了多少轮放化疗、多少次复发与希望的破灭。而这一幕,对中国超过1500万现存癌症患者家庭而言,熟悉得令人心碎。
我们不禁想问:在朱媛媛与癌症僵持的这些年里,是否还有更具前沿性、个体化的治疗选择,能够成为她的另一种希望?
答案是肯定的。可惜的是,这种希望,在中国仍然被束缚在重重制度和审批门槛之后,离多数患者太远。
01
魏则西事件之后,细胞疗法被“急刹车”
伤口至今未愈

2016年,大学生魏则西在接受“免疫疗法”治疗滑膜肉瘤后病亡,引发全国范围对医疗乱象的深度反思。彼时,细胞治疗作为高技术、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类药物”,曾被一些机构滥用为牟利工具。
事件曝光后,国家层面迅速开展整顿,几乎所有民营医院的免疫细胞疗法业务被叫停,监管政策也随之进入“冻结期”。原本逐步起势的细胞治疗临床转化被全面踩下急刹车。
但“纠偏”之后,没有“恢复”。
八年过去,监管体系虽更加严谨,却始终未能打开细胞疗法临床转化的“正门”。大多数疗法依然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或备案研究阶段,与癌症患者的实际治疗脱节严重。
阶段性出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政策,本被视为“松绑信号”,但审批流程复杂、伦理门槛高、地方执行尺度不一,使得真正能够进入临床可及范围的项目仍凤毛麟角。
朱媛媛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理论上前沿、现实中缺席”的困境。
02
全球进入细胞治疗加速期,中国却仍处“等待窗口”
在全球范围内,免疫细胞疗法早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
而中国呢?
据CDE官网,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境内获批的免疫细胞疗法IND项目累计489项,其中真正获批上市的,仅6款用于血液肿瘤的CAR-T;大量治疗仍以IIT(医生主导研究)名义备案,周期长、覆盖面窄、治疗费用高、缺乏医保支持。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癌症患者,却在最可能延长他们生存时间的疗法面前——进展缓慢、路径模糊、审批拥堵
我们不是缺技术,而是缺通路;不是缺需求,而是缺制度配套。
03
肿瘤患者需要的不是“实验机会”,而是“治疗权利”
在临床端,细胞治疗已展现出对传统治疗“无响应”患者的价值:
CIK+NK免疫组合治疗,在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术后辅助治疗中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
TIL细胞治疗,在黑色素瘤、宫颈癌中部分患者实现肿瘤完全缓解;
CAR-NK、ML-NK等“通用型”疗法,已进入多中心国际II/III期临床,具备低毒性、高效能特性;
干细胞+免疫细胞联合策略,在抑制治疗后免疫疲劳方面初显疗效。
而在中国,即使患者愿意尝试,即使临床医生愿意推进,大多数疗法也无法以“治疗”的身份提供,而只能以“研究”或“观察”之名进行,限制了其实际临床应用效率。
这不仅降低了治疗机会,更打击了医生、企业、机构推进细胞治疗研发的积极性,形成政策—临床—需求之间的“三断裂”。
04
放开不等于放任,真正需要的是“有门槛的开放”
推动细胞治疗重归正轨,绝不等于重蹈魏则西式滥用。
我们所呼吁的,并非“管制松绑”,而是:
明确有序的审批路径;
针对已成熟技术(如CIK、TIL、ML-NK)给予分级分类管理;
设立“高需求癌种优先审批”机制;
鼓励有条件三甲医院建设“免疫细胞治疗专病门诊”;
在保障伦理、质量、安全基础上,扩大受益人群。
细胞治疗不是神话,但它已不应再是“特权技术”。它应成为真正纳入癌症综合管理体系中的一环。
免疫细胞疗法,不该只在论文里反复被赞叹,而应早日进入患者现实的选择清单。
05
朱媛媛之后,还有千万个她在等待治疗的“正名”
朱媛媛走了,沉静而令人心痛。
她留下的不只是影视作品,更是一种警示:癌症患者所面临的,不只是病痛的折磨,还有治疗路径的封闭、技术的隔绝、制度的迟缓。
她或许没有机会选择细胞疗法,但今天,还有成千上万与她同样挣扎的人,在期待着:
不必再等临床试验排队,不必再跨省“求医”,不必再用金钱换试验名额——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被允许治疗”的资格。
当我们说“科技向善”,真正的方向是:让科学进步从平台走进生命,从制度走向人群。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哀悼,而是一次坚定的发声:是时候,给免疫细胞疗法一次规范、开放、普及的机会了。
不仅为朱媛媛,更为所有正在抗癌的普通人。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