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丨《人民日报》揭示未来医学新方向:从 "抢救式治疗" 到 "预防、康复和早期健康调养"

作者: 中启源
发布于: 2025-07-04 15:39
阅读: 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不记得从哪一刻起,突然读懂了生命的脆弱。

只记得心底总有个声音在盘旋:要用力去爱,要认真活着。就像枝头盛放的花,一场急雨便能打落满地繁华 —— 百度「英年早逝的名人」,罗京 48 岁因淋巴癌离世,阿桑 34 岁被乳癌带走,姚贝娜 33 岁倒在乳腺癌面前,李玟 48 岁因抑郁症告别世界…… 当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后面跟着触目惊心的年龄,才惊觉无常从不挑人。

其实不用翻找名人名单,身边突然熄灭的生命烛火早已屡见不鲜。他们最终都成了相册里的旧影,或是午夜梦回时的一声叹息。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余生,请把健康置顶。」当我们在 996 的赛道上狂奔,在 KPI 的重压下喘息,是否想过:身体才是这场人生马拉松的唯一底盘?


01

你的身体

其实是台「精密生物仪器」

把人体比作顶级跑车都算屈就了 —— 这台由 60 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精密仪器,每个细胞都是运转的齿轮:

免疫细胞像 24 小时巡逻的卫兵,干细胞则是随身携带工具箱的维修工。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像在给这台仪器灌劣质汽油(比如熬夜、暴饮暴食),还时不时来个急刹车(比如突然高强度运动)。

就像跑车需要定期保养,我们的细胞也需要「生命银行」的呵护。当罗京被确诊淋巴癌时,若能调用年轻时储存的健康免疫细胞,或许能为抗癌多添一份筹码。


02

细胞储存:

给生命上一份「时间保险」

生命银行储存的免疫细胞与干细胞,本质是为未来健康买了份「时间保险」。

免疫细胞:20-40 岁是它们的「战斗力巅峰期」。此时储存的免疫细胞,就像冻结了一支「年轻精锐部队」。未来若遇癌症(如 CAR-T 疗法)或免疫衰退,这些细胞经体外激活后回输,能重新激活人体防御系统。

干细胞:脐带、胎盘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堪称人体的「万能维修工」。它们能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修复器官,还能分泌抗炎因子调节微环境。为孩子储存围产期干细胞,相当于预存了一套「生命修复工具箱」。


03

院士们的健康提醒:

别让细胞「贬值」

田志刚院士强调:「40 岁前储存免疫细胞,就是冻结免疫力的巅峰状态。」就像在利率最高点存入资金,细胞储存的最佳时机正是当下。

裴端卿教授指出:「围产期干细胞是再生医学的黄金资源。」当孩子未来遭遇运动损伤或器官衰退,这份储存的细胞可能成为关键救星。


04

余生最贵的投资:

不是金钱财富,是细胞

我们总在计算房贷车贷的月供,却很少算过「细胞折旧率」:25 岁后,免疫细胞活性每年都在下降 ,干细胞数量每 10 年减少 50%。当某一天健康亮红灯时,再多的存款也换不来年轻的细胞活力。

这不是贩卖焦虑,而是现代医学给每个人的「健康选择权」。毕竟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懂得给身体「定期充电」的人。

把健康置顶的第一步,或许就是在生命银行开一个「细胞账户」—— 这不是消费,而是给未来的自己,存下一张对抗时间的「入场券」。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