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科普丨细胞疗法:肿瘤治疗“活体药物”的进化之路——免疫细胞篇(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在前两期文章中,我们带您深入探索了TIL、TCR-T等已获批免疫细胞疗法的"抗癌密码",也揭开了诸多前沿细胞治疗技术的神秘面纱。今天,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在这最后一期内容中,我们将:
• 解码下一代细胞疗法的突破方向
• 剖析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新范式
• 展望细胞治疗产业生态的共赢之路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教授所说:"癌症免疫治疗的真正突破,永远来自跨界的思维碰撞。"让我们共同探寻这场医学革命的下一个爆发点!
细胞治疗的未来方程式:
1+1>2的产业协同效应
从当前的研发态势来看,
细胞疗法的上市节奏有望逐步加快。

以γδT细胞疗法为例,其在实体瘤治疗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3-5年,部分针对特定实体瘤的γδT细胞疗法产品或提交上市申请。
CAR-NK细胞疗法凭借“现货型”优势备受关注,国内的荣谷生物、星奕昂生物,国外的Fate Therapeutics、NKarta Therapeutics等公司研发进展迅速,若能进一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望在2-3年内实现产品上市。
此外,国内永泰生物的多靶点肿瘤免疫细胞EAL®已进入上市倒计时,若获批,将为CIK细胞疗法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推动其他企业加快研发和申报进程。
保险体系对于细胞药物的
接纳程度正在逐步提升。

以CAR-T细胞疗法为例,自其获批上市以来,众多商业保险及地方惠民保已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如2022年版“沪惠保”,将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和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倍诺达)纳入其中,保费129元/年,可提供最高310万元的医保外医疗保障。
截至2022年5月25日,首款获批的CAR-T免疫细胞治疗药品已被纳入32个省市的惠民保及超过50项商业保险。随着市场对细胞疗法的认知提升及其在部分疾病治疗中的显著效果,未来有望更多细胞药物被纳入保险体系。
开放与挑战

目前主流医学对细胞疗法持开放探索态度,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细胞疗法的作用机制复杂,不同细胞体内作用过程尚未完全明确,给临床医生评估疗效和风险带来困难,如 DC 细胞疗法中,如何高效让 DC 细胞负载肿瘤抗原并激活免疫应答仍需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细胞疗法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大,批次间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治疗稳定性。不过,随着基础研究深入和技术进步,这些障碍有望逐步克服。
目前,众多大型医疗机构如 301 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等纷纷开设细胞治疗门诊或中心,积极参与临床试验和应用,表明主流医学正将细胞疗法逐步纳入常规治疗手段探索范畴,未来前景较为乐观。
政策利好

政策方面对细胞疗法展现出诸多利好。
2025 年 1 月 3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相关意见,在细胞治疗领域开启 “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缩短研发到上市周期,还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
2024 年 11 月 19 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指导原则,规范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药理学研究。
2023 年 12 月 26 日,多部门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相关企业开展限制类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未来,政策将在规范行业的同时,持续助力细胞疗法的创新与临床应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