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科普丨抗癌新视角:免疫细胞的“战斗日记”(二)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ENTERPRISE


上一期,我们知道了免疫细胞对抗癌的巨大作用,但是对人体还是会存在一些影响,我们不需要惊慌,科学地来看待它们,只有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应对。



细胞因子在抗癌过程中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属于范围性杀伤,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全身反应

发热:作为细胞因子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发热反应可见于大多数细胞因子用药后。其发生机制主要与细胞因子激活免疫系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临床表现以低热(37.5-38.5℃)或中度发热(38.5-39℃)为主,通常在给药后2-6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发热程度与细胞因子剂量呈正相关,多数患者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
疲劳:细胞因子治疗相关的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持续性的极度疲倦、乏力感,常伴有精神倦怠和活动耐力显著下降。其发生机制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细胞因子诱导的代谢紊乱;
(2)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能量消耗增加;(3)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
(4)继发性贫血或内分泌功能紊乱。这种疲劳感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需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头痛:细胞因子相关性头痛的发生率较高,其特点为:
(1)疼痛部位多样,可表现为前额部、双侧颞部或全头部疼痛;
(2)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
(3)疼痛程度从轻度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
(4)常伴有恶心、畏光等伴随症状。
其原因可能是细胞因子引起的血管扩张、神经递质改变或免疫炎症反应波及颅内等。
肌肉酸痛:细胞因子治疗可诱发弥漫性肌肉疼痛综合征,其特征为:
(1)疼痛范围广泛,以四肢近端肌群和腰背部肌肉最为明显;
(2)疼痛性质为酸痛或钝痛;
(3)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
(4)可伴有肌无力症状。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
(1)细胞因子介导的肌肉组织炎症反应;
(2)肌肉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的乳酸堆积;
(3)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4)继发性肌酶升高。这种肌肉症状通常具有剂量依赖性,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
血液系统异常

血细胞异常:使用某些细胞因子可能会影响血细胞的数量。比如,使用G-CSF(一种促进白细胞生长的药物)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多。但有时候,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血小板问题:一些细胞因子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或功能。比如,在使用干扰素-α(IFN-α)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血小板是帮助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出血问题。
贫血风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某些细胞因子可能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贫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脸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这是因为红细胞减少会影响身体输送氧气的能力,导致各个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可伴有食欲减退。这是由于细胞因子刺激胃肠道神经末梢,激活呕吐反射中枢,以及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所致。
腹泻或便秘:一些细胞因子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引起腹泻或便秘。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功能。
肝功能损害:部分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酶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这是因为细胞因子对肝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产生了影响,或激活了肝脏内的免疫炎症反应。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如干扰素 -α(IFN-α)等细胞因子治疗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怕冷、多汗、心慌等症状,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血糖异常:某些细胞因子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例如,IL-6 等细胞因子可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皮肤及黏膜反应

皮肤问题:很多人在使用细胞因子治疗后会出现皮疹,表现为皮肤发红、起小疙瘩、瘙痒等症状,可能出现在全身各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这是因为细胞因子引发了皮肤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血管扩张、更容易渗出液体,并且有炎症细胞聚集在皮肤里。
黏膜发炎:细胞因子治疗可能会引起口腔、食道和胃肠道的黏膜发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吞咽时疼痛、肚子痛等症状。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饮食和营养吸收,还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因为发炎的黏膜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袭。

二、自我保护机体的应对措施建议

为了减轻细胞因子抗癌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的建议可以参考,注意,最重要的是遵医嘱!
用药前评估与准备

全面身体检查:在抗癌过程前,建议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了解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以便在过程中更好地监测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患者配合:尽量多的了解整个抗癌行为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提高认知度和依从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处理。
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剂量调整: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和耐受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目标是找到既能有效抗癌,又不会引起太多副作用的最低剂量。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可能需要暂时减少药量或停药,等身体恢复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治疗以及如何调整剂量。
密切监测:在抗癌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测量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以及验血检查血细胞数量、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等。还要定期做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对于使用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如VEGF抑制剂),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必要时使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对症处理与支持治疗

发热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可以根据体温高低采取不同的降温方法。对于轻度发热(低热),可以用温水擦身体或冷敷额头等物理方法来降温。如果体温较高,可以使用退烧药,比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帮助退热。
血液问题处理:如果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过低,医生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比如G-CSF(一种促进白细胞生长的药物),来帮助提升白细胞数量。如果血小板减少,可能会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或直接输注血小板。同时,患者需要注意预防感染和出血,比如避免受伤、保持个人卫生等。
心脏和血压问题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医生会根据血压的高低使用降压药或升压药来调节,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心跳不规律的患者,需要做心电图检查,确定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然后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请心脏专科医生会诊。
消化系统问题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可以使用止吐药,比如昂丹司琼或阿瑞匹坦。对于腹泻的患者,可以使用止泻药,比如蒙脱石散或洛哌丁胺,同时要注意多喝水,补充电解质,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内分泌和代谢问题处理:如果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需要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并根据检查结果使用甲状腺激素或抗甲状腺药物来治疗。对于血糖异常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调整饮食或使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生活方式调整与心理干预

饮食建议: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瘦肉、鱼、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轻治疗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如果患者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食,比如腹泻时避免高纤维食物,便秘时增加纤维摄入。
休息与运动: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比如散步或打太极拳。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
心理支持:抗癌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因为副作用或病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配合度。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