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的抗癌故事(二)
immune cell
上一期,我们知道了免疫细胞对抗癌的巨大作用,但是对人体还是会存在一些影响,我们不需要惊慌,科学地来看待它们,只有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应对。
细胞因子武器的“过度杀伤”

细胞因子在抗癌过程中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属于范围性杀伤,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全身反应
发热: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多数细胞因子在使用后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通常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一般在用药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持续时间不定。这是由于细胞因子激活了免疫系统,引起了机体的免疫反应。
疲劳: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这可能与细胞因子对身体代谢的影响以及免疫激活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有关。
头痛:较为常见,可能表现为前额部、双侧颞部或全头部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其原因可能是细胞因子引起的血管扩张、神经递质改变或免疫炎症反应波及颅内等。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和腰背肌肉,可出现酸痛不适,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因子诱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肌肉组织代谢异常和局部乳酸堆积所致。
血液系统异常
细胞异常:部分细胞因子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这可能与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复杂调节作用有关。
血小板异常:一些细胞因子可能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增加出血风险。例如,干扰素 -α(IFN-α)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
贫血: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某些细胞因子可能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影响身体的氧供能力。
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血压异常:某些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在抗癌治疗中可能导致高血压,而一些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可能引起低血压,这与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张力的调节作用有关。
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在使用细胞因子治疗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因子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或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
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可伴有食欲减退。这是由于细胞因子刺激胃肠道神经末梢,激活呕吐反射中枢,以及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所致。
腹泻或便秘:一些细胞因子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引起腹泻或便秘。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功能。
肝功能损害:部分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酶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这是因为细胞因子对肝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产生了影响,或激活了肝脏内的免疫炎症反应。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如干扰素 -α(IFN-α)等细胞因子治疗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怕冷、多汗、心慌等症状,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血糖异常:某些细胞因子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例如,IL-6 等细胞因子可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皮肤及黏膜反应
皮疹:是常见的皮肤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可分布于全身皮肤,严重程度不一。这是由于细胞因子引起的皮肤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
黏膜炎:口腔、食管、胃肠道等部位的黏膜可能出现炎症反应,如口腔溃疡、吞咽疼痛、腹痛等。这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营养摄入,增加感染风险。
自我保护机体的应对措施建议

为了减轻细胞因子抗癌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的建议可以参考,注意,最重要的是遵医嘱!
用药前评估与准备
全面身体检查:在抗癌过程前,建议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了解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以便在过程中更好地监测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患者配合:尽量多的了解整个抗癌行为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提高认知度和依从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处理。
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剂量调整:根据身体反应和耐受程度,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如果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待副作用缓解后再考虑是否继续用药及调整剂量。
密切监测:在抗癌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于使用某些可能影响血压的细胞因子,如 VEGF 抑制剂,应加强血压监测,必要时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对症处理与支持治疗
发热:对于发热患者,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低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体温较高时,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进行退热治疗。
血液系统异常:对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血小板减少者,可给予促血小板生成素或血小板输注等治疗。同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对于出现血压异常的患者,应根据血压情况给予相应的降压或升压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心律失常患者需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请专业医生会诊。
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严重者,可给予止吐药物,如 5 - 羟色胺 3 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帕洛诺司琼等)、NK-1 受体拮抗剂(如阿瑞匹坦)等。腹泻患者可给予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对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结果给予相应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血糖异常者,需密切监测血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或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与心理干预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出现腹泻或便秘等,对饮食进行相应调整。
休息与运动: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受性和免疫力。
心理干预:抗癌期间,患者可能因副作用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依从性和抗癌效果。家属要和医院共同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来源:部分源自网络整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