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的抗癌故事(一)
免疫细胞的抗癌过程
免疫识别

抗原呈递:癌细胞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与正常细胞不同的蛋白质,即肿瘤抗原。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摄取、加工这些肿瘤抗原,并将其呈递给 T 细胞,使 T 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
免疫监视: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可以直接识别癌细胞表面的一些异常分子模式,如某些糖类或蛋白质的改变,从而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对癌细胞发动攻击。
免疫激活
T 细胞激活:在识别肿瘤抗原后,初始 T 细胞会被激活并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包括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和辅助性 T 细胞(Th)。CTL 能够直接杀伤癌细胞,而 Th 细胞则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 CTL 的活性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B 细胞激活:B 细胞在识别肿瘤抗原后,会在辅助性 T 细胞的帮助下被激活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抗癌作用,如与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癌细胞的溶解;或者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使 NK 细胞等效应细胞识别并杀伤癌细胞。
免疫杀伤
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CTL 通过其表面的 T 细胞受体(TCR)与癌细胞表面的抗原 - MHCⅠ 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后,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穿孔素在癌细胞膜上形成孔道,使颗粒酶等进入癌细胞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NK 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杀伤癌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细胞因子来诱导癌细胞凋亡。此外,NK 细胞还能通过 ADCC 作用杀伤癌细胞。
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以通过吞噬作用直接清除癌细胞。同时,巨噬细胞还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酶,如 TNF-α、一氧化氮(NO)等,来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免疫记忆
记忆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形成:在免疫反应过程中,一部分 T 细胞和 B 细胞会分化为记忆细胞。这些记忆细胞能够长期存活于体内,当再次遇到相同的肿瘤抗原时,它们会迅速被激活并发起快速而强烈的免疫反应,从而有效地清除癌细胞,预防肿瘤的复发。
免疫细胞的重要武器——细胞因子

在免疫细胞抗癌过程中,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杀伤癌细胞等作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类
IL-2:由活化的 T 细胞分泌,可促进 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 CTL、NK 细胞的杀伤活性,还能诱导 LAK 细胞的产生,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免疫反应的放大中起关键作用。
IL-12: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能促进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增强其细胞毒作用,诱导 T 细胞向 Th1 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还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干扰素类
IFN-α 和 IFN-β:主要由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产生。它们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能增强 NK 细胞和 CTL 的活性,促进 MHCⅠ 类分子的表达,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
IFN-γ:主要由活化的 T 细胞和 NK 细胞产生,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促进 MHC 分子的表达,增强抗原呈递,诱导 Th1 细胞分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肿瘤坏死因子类
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和 T 细胞产生,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可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还能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同时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集落刺激因子类
GM-CSF:由多种细胞如 T 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促进抗原呈递细胞的成熟和功能,间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G-CSF:主要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性粒细胞,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和抗肿瘤能力。
趋化因子类
CXCL9、CXCL10 和 CXCL11:它们可趋化并激活 T 细胞和 NK 细胞,使其迁移到肿瘤部位,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的血液供应。
CCL2、CCL3 和 CCL5:主要由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分泌,能够招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 细胞和 T 细胞等免疫细胞到肿瘤微环境中,参与免疫细胞的浸润和肿瘤免疫反应的启动。


免疫细胞种类繁多,产生的细胞因子也五花八门,且作用各有优势。然而,正是因为其杀伤力十足,对人的身体还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下期,我们继续了解细胞因子对身体产生的一系列作用,以及预防措施。
来源:部分源自网络整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