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要闻|市劳模郜恒骏:牵头打造我国最大生物样本库 ,破解7亿人幽门螺杆菌耐药难题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9月8日,《劳动报》刊发了上海市劳模——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教授,牵头打造我国最大的生物样本库,破解7亿人幽门螺杆菌耐药难题的相关文章,带我们走进了郜恒骏教授和其所带领的团队,如何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构建起全球领先的生物样本库平台,并以此为基石,推动我国精准医疗事业发展的历程。
以下是《劳动报》相关文章正文:

时隔多年,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依然清楚记得第一次来到张江时的情景。那是 2001年,他是最早一批参与中心创建工作的人,每天闻着福尔马林的味道入睡,而张江还是一片荒地。
24年过去,张江已发展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中心也硕果累累。作为长期奋战在国家工程技术一线的杰出科研人员,郜恒骏先后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上海首届杰出人才”等荣誉,今年还荣获202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劳动模范就是干活的人,我们都是为国家做事情。在工作中不仅要有拼搏精神,还要有奉献精神,要甘为人梯。”他说。
牵头打造我国最大生物样本库
生物样本,是指从人体等生物体中取出、用于科学研究或医学检测的生物材料,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石。
郜恒骏牵头打造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样本库——“上海生物样本库”重大专项,现储存样本逾1500万份,为疾病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如肿瘤研究提供“原材料”。
从零开始建立“标准”更是一大挑战。自 2007 年起,郜恒骏致力于国家重大战略资源生物样本“标准工程”的建设,牵头编制国家首个生物样本技术标准体系,并于 2019 年牵头发布首个生物样本国家标准,此后累计发布25个国家标准,引领推动中国标准融入国际规范并实现国际领先。
利用标准与认可准则开展大量教育培训,郜恒骏团队为我国培养了近10000 名标准工程师、内审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辅导100余家医院开展样本库高标准建设,极大推动我国生物样本库从“数量大国”到“质量强国”的重要提升。
破解7亿人幽门螺杆菌耐药难题
样本库有何作用?以郜恒骏团队对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研究为例——这是我国约7亿人感染、胃癌明确诱因的细菌,我国多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但因积年以来的抗生素滥用,导致如今耐药问题严重,根除率不足 60%。为此,中心收集包括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等在内的 4.5万份样本,针对幽门螺杆菌的2000多个基因进行研究,后来推出了获得首个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的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试剂盒——它可检测患者对一线治疗关键抗生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让患者避开耐药药物,通过首诊精准诊疗,显著提升根除成功率。
不仅如此,中心还开发了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垂直AI大模型,整合全球相关文献、诊疗标准以及自身研究成果,24小时免费提供问询服务,实现患者诊疗前、中、后的全流程管理。
郜恒骏还领衔完成了我国首个重大疾病数据行业创新中心的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引领首批重大疾病幽门螺杆菌数据产品成功挂牌、发布首个幽门螺杆菌可信数据空间、发布我国首款幽门螺杆菌专病大模型与首款 CBDTM 垂直大模型,并成功获得上海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凭证,系列首创工作实现了数据要素机制的重要突破,探索创建了医疗数据价值化的全新范式。
探索国家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为何多年深耕生物样本技术及标准领域?郜恒骏讲起研究初心。作为曾经的消化科医生,他发现来看病的许多患者都已是癌症中晚期,在听说“做好基因组研究将来能实现预测预防、早筛早诊与个性化治疗”后,他毅然投入其中。
经过24载奋斗,他当初的目标已经实现,仅他推动研发的家用肝癌早期检测试剂条已有近30万人使用,患者由此能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中心也圆满完成了国家发改委既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和目标,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到“十四五”的系列重大专项,成功建立生物样本资源中心、组学大数据中心、转化研究中心与精准医疗中心,高质量服务6000余家大学、研究院所、医院与药企的 18000 多位专家、20000多个项目。
来源:劳动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