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科普丨炎症是肿瘤细胞的温床,多项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降低人体炎症水平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癌症的发生,从来都不是一天之内的突变。它是一场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细胞失控叛变”,而在这条恶化路径的起点,炎症几乎是最常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纵容者”。
我们习惯于把癌症归因于吸烟、辐射、化学暴露、不良遗传。但近年来的研究早已指出,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从肝炎诱发肝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口腔溃疡演变为口腔癌,再到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之间的明确关联,几乎每一种炎症性疾病的背后都潜伏着癌变的风险。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没有明显疾病,我们体内也可能存在一种“静默”的、慢性的炎症状态。这种状态不会立刻让你发烧疼痛,却会缓慢损耗免疫系统的判断力、重编细胞代谢程序,最终为癌细胞提供温暖的“孵化器”。
01
“无炎不肿瘤”:
炎症如何一步步促成癌细胞诞生
著名免疫学家Frances Balkwill在2001年《Nature》杂志上首次提出:“肿瘤是一种‘未愈合的伤’,炎症为其生长提供了生态位。”这句话后来成为肿瘤免疫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那么,炎症到底是如何一步步促成肿瘤发生的?
1、氧化应激与DNA损伤:炎症过程伴随着大量活性氧(ROS)和氮(RNS)释放,可直接损伤DNA,引发突变。
2、免疫微环境重塑:慢性炎症诱导免疫系统疲惫,促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和调节性T细胞(Treg)形成,抑制杀伤型T细胞活性。
3、促进血管新生:炎症因子如IL-6、VEGF会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支持。
4、基因表达重编程:炎症可激活NF-κB、STAT3等信号通路,改变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程序。
这些机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炎症不是附属品,而是肿瘤发生的“合谋者”。因此,想要真正预防或延缓癌症,仅仅靠“控糖戒烟”是不够的,控制全身慢性炎症水平才是抗癌防线的前移战略。
02
间充质干细胞:炎症调节的“免疫消防员”
在医学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因其强大的免疫调节和抗炎能力,被誉为“天然免疫系统的协调员”。
它们主要来源于脐带、骨髓、脂肪等组织,可通过以下机制调控炎症反应:
-
分泌抗炎因子(如IL-10、TGF-β、PGE2)抑制炎症级联反应;
-
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将促炎型M1向抗炎型M2转化;
-
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防止免疫攻击正常组织;
-
增强肠屏障与肺泡上皮完整性,减少细菌毒素渗透;
下调炎症通路如NF-κB与NLRP3炎症小体,缓解组织损伤。

这些功能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已被反复验证,如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脓毒症等。更关键的是,干细胞介入后的炎症水平降低,往往伴随器官功能恢复、代谢改善、甚至癌变进程的延缓。
因此,间充质干细胞并非“补细胞”这么简单,它是真正具有“再平衡免疫-代谢-细胞”三大系统能力的生物治疗武器。
03
研究实证:MSC显著降低系统性炎症指标
在实际临床和动物研究中,MSC治疗对炎症因子的抑制效果非常明确:
-
《Cell Reports Medicine》2022年: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MSC治疗使TNF-α和IL-6表达量下降超过60%,肠道组织病理评分显著改善。
-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3年:对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平均CRP水平下降48.7%,IL-6下降62%,部分患者IFN-γ降幅超过70%。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21年:MSC可抑制肝癌模型中的炎症激活通路,显著减少肝内TAM聚集与肝纤维化程度。
《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24年综述指出,MSC不仅具有炎症下调作用,还可通过“免疫记忆样修复反应”,在多次输注后仍保持疗效,尤其适合慢性炎症与肿瘤风险边缘人群的早期干预。
这些研究共同表明:MSC不是缓解症状,而是改变了炎症的基础生态结构,是“灭火”而非“遮火”。
04
抗炎=抗癌?MSC能否“断掉”肿瘤发生的土壤?
很多人担心:“干细胞抗炎会不会连同免疫力也压制了?岂不是让肿瘤更容易逃脱?”
这是一个有争议但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MSC的抗炎并非“单向免疫抑制”,而是“选择性重构”。
举例来说:
-
在炎症环境中,MSC能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但在肿瘤环境中,MSC通过IFN-γ刺激下的IDO分泌可增强杀伤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
-
MSC外泌体可特异性抑制M2型免疫抑制细胞的扩张,提升抗肿瘤免疫的“净环境”;
最新研究尝试将MSC与靶向药物(如阿帕替尼、顺铂)载药结合,既能抗炎,又能“带药攻击”肿瘤微环境。
此外,在癌症发生的“前临床阶段”(即慢性炎症+代谢紊乱+免疫抑制的高危阶段),MSC治疗的最大意义是延缓甚至阻断恶性转化。

这使其成为:
-
肝炎患者预防肝癌;
-
慢性结肠炎防控结直肠癌;
-
多囊卵巢+肥胖女性预防子宫内膜癌;
等多个边缘癌变群体的重要干预策略。
因此,不是MSC治癌,而是MSC让癌细胞“不具备环境生存条件”。
05
写在最后:抗癌不等于等肿瘤出现
控制炎症才是“提前布防”
我们总说早筛、早诊、早治是抗癌三板斧,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提前灭掉炎症这把火”,其实才是最前端的防线。
不要等肿瘤出现才想起免疫;不要等体检发现结节才开始“保健”;真正能让身体不被癌症拖走的,是维持一个低炎症、低氧化、高修复能力的身体内环境。
而间充质干细胞,正在被越来越多研究者视为构建这种内环境的“关键型再生调节因子”。
它不解决某一个病,它解决的是“为什么身体总是容易生病”的本质机制。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