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科普丨樊代明院士:50%肿瘤患者不是因为肿瘤死亡|是时候普及绿色免疫细胞疗法了

作者: 中启源
发布于: 2025-04-17 15:32
阅读: 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50%的肿瘤患者,并不是死于肿瘤。”


“化疗对身体的损害,可能远远大于它杀死肿瘤的作用。”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健康观察室》栏目的一期座谈中的谈话。



几十年来,肿瘤治疗绕不过三件事:手术、化疗、放疗。我们把它们叫“三板斧”,是因为它们真能砍下肿瘤;但也是因为,这三斧头下去,常常是癌没砍死,人先塌了。


这一点,临床医生都知道,只是没人敢说得太直。可现在,连院士都公开发声,问题就到了不能回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杀癌”的方式了?


我们需要新的思路,一个不靠“拼命”,也能保命的路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核心:免疫细胞疗法,究竟是不是这条“第四条路”?




01






化疗的代价,不只是掉头发那么简单






我们对化疗的理解,大多数停留在“头发掉了”“人变虚了”,但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是一场系统性打击——打的不只是肿瘤,还有整个身体的生理秩序。


先看数据:201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超过22%在化疗启动后的60天内死亡,而这些死亡中,一半以上并非由肿瘤本身引起,而是感染、脏器衰竭、出血等并发症所致。


再看中国:2021年《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刊载一项基于六省八市的多中心研究也发现,接受传统化疗的Ⅲ期胃癌患者,两年内死亡病例中约45%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直接有关,包括严重骨髓抑制、免疫缺陷、肝肾功能不可逆损伤。


问题在哪?在于化疗机制的“非选择性”。


化疗药物的基本逻辑是“杀死增殖快的细胞”。肿瘤是这样,但骨髓造血细胞、肠上皮细胞、毛囊细胞也是这样,所以化疗副作用几乎成了“连锁反应”:


  • 白细胞下降 → 免疫系统瘫痪 → 一场感冒能要命;


  • 血小板减少 → 随时出血不止;


  • 肠道屏障受损 → 严重腹泻、菌群失衡,营养吸收崩塌。


更现实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是败给癌症本身,而是“败在疗程还没打完,身体就先垮了”。


而这些副作用,不是个例,而是化疗机制“与生俱来”的代价。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有选择吗?除了化疗,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02






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换一种更聪明的打仗方式





免疫细胞疗法,常被误解成“生物玄学”或者“富人的新骗局”。但它的本质其实很简单,甚至比化疗的“广谱毒杀”更符合现代医学对精准、高效、可控的要求。


癌症并不是外敌,而是“叛徒”——本是身体的一部分,后来变异了,脱离监管,自我增殖。所以免疫系统才是天然的“反癌主力军”。


问题是,当癌细胞学会伪装、释放抑制信号、躲避追杀,免疫系统就逐渐失效,这才给了肿瘤可乘之机。


而免疫细胞疗法做的事,就是重新训练、激活、增强你的免疫细胞战斗力,让它们认得出、打得准、追得上癌细胞。


目前主流路径包括:


1、CAR-T疗法:将T细胞取出、基因改造后再输入体内,具备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能力,尤其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中效果显著;


2、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从肿瘤组织中筛出“愿意打仗”的免疫细胞,扩增后回输;


3、CIK/NK疗法:活化自然杀伤细胞或异质杀伤细胞群体,适合术后清除残余病灶、提升免疫恢复力。


和化疗“管你是不是正常细胞,一锅端”不同,免疫细胞疗法的本质是“选择性打击”,它不需要“毒死癌细胞”,而是让癌细胞“无处可藏”,通过自然免疫清除机制完成干预。


这就是樊代明所说的“绿色疗法”概念——不是靠杀伤力赢,而是靠识别力赢;不是毒性压制,而是系统协调。


它不反对治疗,而是提供了一种更聪明、更精准、更人性的治疗逻辑。




03






疗效不是吹出来的

免疫细胞疗法的落地成果已经写进了临床数据





免疫细胞疗法不是“喊口号”,它的落地成果已经进入全球主流医学系统,而且不仅是“正在研究”,而是已经上市、正在用、确实有效。



✅ CAR-T细胞疗法:白血病、淋巴瘤的“生还机会”


以CAR-T为代表的疗法,最早在201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至今已有6款产品进入医保/商业支付体系,适用于复发/难治型的B细胞急性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根据2021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公布的数据,使用CAR-T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中,两年完全缓解率达72%,五年长期生存率超过50%,对于传统方案失败的患者,这几乎等于“从死亡线上拉回一半人”。


中国也已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截至2024年,中国NMPA已批准3款国产CAR-T疗法上市,其中复星凯特、药明巨诺、传奇生物产品已应用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


✅ TIL、CIK、NK等疗法:正在开辟实体瘤新战场


1、TIL疗法已在黑色素瘤、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等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并有部分疗效数据发布于《Lancet Oncology》;


2、CIK/NK细胞疗法因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广泛应用于肝癌、胃癌、术后巩固治疗与慢性病人群免疫修复;


3、在中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广州中山医院等多中心均有真实患者受益的案例。


这些都不是科幻故事,而是进入真实临床路径的疗法进展。


它们不是要“取代一切”,但它们的存在,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不是非化疗不可,也不是只能等死。




04






治疗的尽头,不该是“搏一把”,而是“活下来” 





樊代明院士那句话的分量,不只是因为他说的是“实话”,而是因为他说出了很多医生知道却不敢说、很多患者经历过却不敢回头想的真相——不是病治不好,而是治得太狠,撑不住。


医学不是决斗场,不该靠毒性压住生机;癌症不是战争,它更像是一场长期博弈,拼的不是谁更猛,而是谁活得下来。


免疫细胞疗法不是“替代品”,而是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思路:治疗不该是“牺牲换胜利”,而是“协同换修复”。我们不能再只靠轰炸思维,而要学会精准调控,让身体有能力自己完成战斗。


这不是拒绝化疗,而是重新校准治疗的尺度与顺序——先让人能撑住,再去谈怎么消灭肿瘤。


这不是奢望,是现实的方向。免疫疗法不是未来,而是已经出发的现在。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