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人民日报再次为干细胞正名,发表专题文章:《“让生命的种子”开出希望之花》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引言

202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以《让“生命的种子”开出希望之花》为题,重磅刊发干细胞专题科普,再次为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疗法“正名”。
这不仅是一次权威媒体的科普动作,更是对整个生物医药战略方向的明确回应:干细胞,不是商业炒作的概念,而是国之重器的基础单元。
在市场喧嚣与争议中,《人民日报》的表态,正如一枚重锤,敲醒公众,也厘清方向——我们必须认清,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科技力量。
01
什么是“生命的种子”?人民日报为何此时发声?
在《人民日报》的原文中,干细胞被赋予了极富生命意象的定义:“生命的种子”“起源细胞”。这不仅是对其生物学本质的精准描述,更是对其医学战略意义的清晰勾勒。
干细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治疗手段”,它本身就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乃至再生力的“源代码”。人民日报在文中指出:人体中存在200多种细胞,而干细胞正是所有这些细胞的“源泉”。它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分化、复制,重塑组织功能,修复损伤结构,被誉为“医学的种子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并非科学界孤立发声,而是主流媒体在特定时间节点主动出击,回应社会对干细胞“概念热”“市场乱”的不安。
人民日报此时发声,传递出的核心信号是:不能因为产业初期的杂音,就否定这项承载未来医学愿景的技术本体。
在世界科技前沿激烈博弈的时代,干细胞不仅是科研实验室的项目代码,它还是国家生命科技体系中不可缺位的战略环节,是“为人民谋健康”的底层支撑。
02
从治疗疾病到重塑再生力,干细胞为何是国家级战略?
干细胞疗法,之所以被称作“下一代医疗革命的核心引擎”,不仅仅因为它能治疗个别疑难杂症,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医学范式:以细胞为单位,修复人体自身系统,从根源出发解决问题。
无论是糖尿病、卵巢早衰、骨关节炎,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失调,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干细胞具备“多靶点、系统性、可逆性”的介入能力。它不依赖单一靶点药物,不依赖外源器官移植,而是激活人体自有的“修复程序”。

因此,干细胞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医疗补充,而是一种重塑人体再生力的底层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多个科技强国,早已将干细胞与基因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
早在“十四五”时期,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就被纳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其写入《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各地也陆续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干细胞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和规范化应用。
干细胞不是热点,而是长期主义的方向。
03
不是“概念疗法”,而是“未来医学”的基座
“干细胞就是噱头”“都是资本包装”——面对这种社会误解,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真正的科学,不会因为商业层面的泡沫而失去价值,更不会因为初期探索的阵痛而被否定其战略意义。
干细胞不是空中楼阁,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庞大的基础研究体系和严肃的临床路径。
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共有148项干细胞药物的IND申请获受理,其中106例已获批。截至2024年9月,中国在细胞疗法领域共有约64项IND和NDA申请进展,其中60项为IND申请。

具体而言,CAR-T疗法方面,有28款候选药物申请或获批IND及NDA;TCR-T疗法有6款取得进展;NK细胞疗法有9款候选药物取得进展。
2021年,中国细胞治疗研发管线数量达到695项,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领先者。 截至2020年,中国的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已占全球约三分之一,位居第二
人民日报强调“干细胞是所有细胞的源泉”,这是在告诉公众:它不只是用来治病的,而是承载着重构医学、理解生命、突破极限的可能。正如人工智能对信息世界的意义,干细胞之于人体系统,也是底层“重编译”。
国家选择干细胞,不是押注未来,而是引导未来。
当它成为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组织工程、数字生命模型等跨学科融合的“接口”,我们必须承认,它已从科研名词转变为现实进展的根基。
04
一边规范市场,一边坚定支持,才是国家治理的正确节奏
干细胞技术走到今天,不能否认——也确实存在市场乱象:部分企业打着“抗衰”“包治百病”的旗号误导消费者,一些诊疗行为脱离伦理审查、试验路径不明、价格机制不透明,这些问题必须坚决整顿。
但《人民日报》的发声,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清晰的国家态度:不是回避问题,而是通过政策与法治,边治理、边引导,坚定推进干细胞产业健康发展。
正如科技发展从不会一帆风顺,任何突破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都要经历从探索到规范的过程。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卫健委相继出台《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细胞制剂GMP管理细则》等政策,为产业发展设定清晰轨道。
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不断加码投入,从设立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大专项,到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再到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合规项目,国家展现出强有力的引导意志与长期耐心。
干细胞的产业生态,既要管住无序,也要扶正潜力。
05
干细胞是人民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人民日报为干细胞“正名”,不是为了回应市场争议,而是一次高屋建瓴的战略宣示:干细胞代表的不是一时之热,而是未来医学的方向,是国家生命科技体系的根基,是人民健康安全的长远保障。
今天,我们要看到干细胞的价值,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民族健康命运的托举力量。
正如那句被广泛引用的比喻所说:干细胞是生命的种子,而国家,正在为这颗种子培土、浇水、护航,让它开出希望之花。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