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科普丨所谓的人体自愈力,其实就是干细胞的修复能力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是不是经常听人说:“我体质好,靠自愈就行,不吃药!”
或者更自信那种:“我从来不看病,身体有自愈能力。”
听起来很高级是不是?仿佛只要人体自愈力在线,就能原地回血、关节灵活、断骨重生,下一秒登上“养生天花板”。
那我们今天就把话讲明白了:你所谓的“自愈力”,其实是你体内干细胞在替你擦屁股。

别看你嘴上说得轻松,真正下苦工、替你修血管、补黏膜、养软骨的,不是你意志力强,是你身体那一小撮还没退休的干细胞,扛着不让你塌。
一
人体为什么能“自愈”?因为有人在幕后加班
小时候摔破膝盖,睡一觉第二天就结痂;感冒三天不吃药也能扛过去;吃坏肚子拉一晚,肠子自动洗干净重启。
这一切不是奇迹,也不是因为你妈说“你底子好”,而是你身体里一批叫干细胞的狠人,在悄悄干活。
干细胞是啥?它不是保健品里的“高科技概念”,它是真实存在的细胞,具备两个超能力:自我复制、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膝盖摔破了,有皮肤干细胞分化成新皮肤细胞填上;你拉肚子拉猛了,肠道上皮细胞脱落,有肠道干细胞负责补;你肌肉拉伤、骨头骨裂,有骨骼系统干细胞去修;你熬夜肝疼,它也会上肝脏给你补几块新细胞……
你身上哪儿出故障,干细胞就往哪儿冲,它是你身体的“全能备胎+维修队+新件工厂”,而你所谓的自愈力,根本就是它撑起来的面子工程。

二
年轻时“自愈”很快?因为你那时候人手充足
25岁之前,你可能以为自己刀枪不入:熬夜、蹦迪、火锅加奶茶、三天三夜通宵打游戏,感冒两天好、伤口一天结痂,活像个“铁人”。
那时候你体内的干细胞,数量多、活性强,跟早年创业团队一样,不怕事、干劲足、责任感爆棚。一个伤口就来一波干细胞围观+修复,分分钟完工,连疤都不给你留。
但你知道吗?
根据《Cell Stem Cell》《Stem Cell Reports》等权威期刊研究,人体内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30岁以后会明显下降,40岁以后是断崖式下滑。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30岁后活性减少35%以上;
•骨髓干细胞数量在50岁时只剩下青春期的30%;
•干细胞的分化能力、迁移能力也同步下降,效率打骨折。
你再看你自己,35岁以后是不是:伤口不爱好、疤痕容易留,运动之后酸痛恢复慢,睡一觉不够恢复精神,生病了要拖一周才好。
这不是你“年纪大了”,这是你的维修队“人手不够+效率低+材料差”了。
你的自愈力不是在变差,是背后那些替你自愈的人——干细胞——扛不动了。
三
修复力差的背后,是“组织更新速度”崩了

人体所有组织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旧的细胞死掉,新的细胞补上,这就像手机软件更新——不卡顿、稳定运行,前提是你一直更新系统。
而更新系统的“程序员”,就是干细胞。
但一旦干细胞能力下滑,这个更新机制就崩了:肠胃的细胞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慢性炎症、功能紊乱;骨骼软骨修复不过来,就变成关节痛、骨刺、退变;皮肤修复力下降,就皱纹增多、色斑加深、伤口恢复慢;脑部神经干细胞凋亡,就会出现认知下降、睡眠紊乱;女性卵巢干细胞减少,甚至会引起更年期提前、卵巢早衰;
这时候你喝多少鸡汤、抹多少精华、练多狠的瑜伽都没用。你身上那个叫“自愈力”的功能,其实早就亮红灯了,只是你没注意看。
四
科学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养生,是干预干细胞
全球医学界早就意识到,干细胞数量少、功能弱,是衰老和疾病的底层推手,所以干细胞疗法应运而生。
它不是虚头巴脑的“抗衰神器”,而是真正能进入组织、参与修复的细胞治疗方法。
最常见的是间充质干细胞疗法(MSC Therapy),它已经广泛应用在:
退行性骨关节炎(修软骨)、糖尿病足、慢性创伤(促愈合)、卵巢功能早衰(促进内分泌恢复)、脑中风后神经康复(促神经再生)、肝脏损伤、肺纤维化、甚至衰老相关炎症。
比如《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3年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输注脐带来源干细胞能显著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减少胰岛素依赖,而且副作用极低。
而日本、韩国、中国、美国也都已开展多项以自体干细胞为基础的抗衰老临床研究项目,目标不是让你长生不老,而是让你能快点修、修得稳、修得完。
说白了,你身体里的自愈力,其实完全可以被科学“重启”一遍。
五
所以,“靠自愈”的关键
不是运气,是细胞储备够不够
你今天自愈力强,是因为干细胞还没彻底退场;你明天修不好,那可不是命不好,而是身体已经没人接班了。
你可以不信保健品、可以不打玻尿酸、可以不吃代餐粉,但你不能不重视干细胞。它不是选项,它是你能不能自己修自己、能不能延缓衰老、能不能少进医院的根本。
所以请记住:你不是恢复慢,你是干细胞太少;你不是抵抗力差,是修复队罢工了。
想靠“自愈”活下去?可以,那就请你先保护好、养好、必要时补一补你身体的干细胞。因为自愈从来都不是玄学,是干细胞在你身后的一场场“抢修”。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