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免疫细胞用自体的还是异体的好
免疫细胞治疗可以说是医学界的革命。
简单来说,细胞免疫治疗疗法是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倍增,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目的是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Science Technology
但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免疫细胞治疗也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沉浮起落,从备受追捧的“爆款”产品,到被“一刀切”叫停,再到逐渐“回温”,证明了这项“新”技术的顽强生命力。
当然,政策层面的推动和鼓励也是免疫细胞“回温”的关键。
2021年2月,国家药监局《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又为免疫细胞治疗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南,为产品研发注册申请人及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只有更为规范化的监管,才能让这把好“刀”用在刀印上。

那么,在这洋洋洒洒的27页,满目官方腔和医学话术,又让人捉摸不透的《试行通告》到底说了些什么?有哪些争议进行了明确?我们需要了解的重点又是什么呢?下面,小编总结了几个要点,一起来解读下!

免疫细胞用自体的好还是异体的好?这是一个历史性疑问,始终困扰着广大细胞治疗患者及家庭。
Science Technology
关于这个问题,《试行通告》上是这样表述的:“免疫细胞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或供者来源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或活化,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激发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清除肿瘤细胞、病原体或病毒感染等异常细胞的治疗方法,包括过继性细胞治疗(adoptive cell therapy,ACT),治疗性疫苗等……。”
可见,《试行通告》是承认免疫细胞治疗可以用自身的,也可以用别人的,都会对治疗有效。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异体来源的免疫细胞可能会有免疫排斥反应,用他人的细胞首先要考虑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匹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配型”,来判断发生免疫排斥的风险大不大。
在考虑免疫排斥不剧烈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他人免疫细胞的,但要相对慎重。如果想要避免免疫排斥,用自体的当然会更好,这也是时下免疫细胞存储业务存在和盛行的原因。
将自身免疫细胞在健康状态下储存起来,待到有需要时再取出来使用,总归要比用别人的更经济,也更安全可靠。

Science Technology
所以,对于肿瘤较多较大,疾病进展较严重,都是无法立即进入治疗,需要配合其他治疗将肿瘤负荷降低后,再进行免疫细胞治疗,效果会更好。
对于身体状况特别差的患者,如白细胞数量低于一定值,采用自体细胞培养,可能无法制备出符合标准的细胞产品。此时,为确保疗效,需要选择异体来源的细胞产品。
在治疗前适当的输注免疫细胞也有将肿瘤缩小的疗效,比如补充γδT细胞,它可以直接打入肿瘤及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针对性地消灭癌细胞,减小肿瘤体积,达到可以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大小,甚至彻底清除。
免疫细胞是治疗肿瘤的绿色疗法,适合常规手段的联用,清除残余肿瘤细胞,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复发与转移,降低常规治疗手段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癌痛以及无休止的化疗,治疗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痛苦,身体的虚弱。免疫细胞联用,是患者一项不错的选择,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能够减弱副作用带来的危害,极大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对于无法用自体免疫细胞的人群,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异体来源免疫细胞”治疗,同样的给生命多一层保障。
《试行通告》的发布为免疫细胞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指南,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也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了这项新技术,希望免疫治疗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中,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免责声明:中启源平台发布,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如需就医请咨询正规医院医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