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流感都是甲流,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都是你的免疫细胞战斗!
甲流来袭——“流感之王”的战争号角
每年冬春交替,流感总会高调登场,而今年,甲型流感(甲流)更是以99%的占比,稳坐流感“头把交椅”。

甲流的来势汹汹,令人谈之色变,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看似“折磨人”的现象,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殊死搏斗的表现。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包括飞沫、空气和接触传播。
甲流病毒具有高变异性,能快速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踪,因此每年都会卷土重来。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5年初的流感监测结果显示,甲流在流感病例中占比高达99%,其中以H1N1和H3N2亚型为主。
然而,甲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可战胜”。当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从前线的“哨兵”到后方的“增援部队”,一场与病毒的生死较量就此展开。
发热、咳嗽等症状,正是这场战斗的“火力输出”。你是否知道,这一切背后都有免疫细胞的身影?
当甲流病毒侵入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便迅速行动。此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犹如战场上的侦查兵,负责识别和捕捉入侵的病毒。发热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信号。
甲流病毒通常会攻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局部炎症。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这些化学“信使”通过血液传递到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命令体温升高。

发热的目的并不是“折磨人”,而是通过提高体温,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研究表明,当体温升高至38-39℃时,某些免疫细胞的战斗力可提升30%以上。
同时,免疫细胞开始分泌干扰素,这种抗病毒蛋白犹如“封锁线”,阻断病毒的扩散。虽然发热让人感到不适,但它其实是人体自我防御的重要策略。
科学家认为,轻中度发热无需过度干预,只有当体温超过39℃并伴随不适时,才需要使用退烧药。
咳嗽是甲流感染中的典型症状,常被人认为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实则是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重要方式。
当病毒侵袭气道上皮细胞时,这些细胞会分泌黏液,将病毒包裹其中,形成“生物炸弹”。咳嗽则是将这些“炸弹”迅速排出体外的手段。
气道内的黏液由纤毛细胞推动,而咳嗽反射是通过刺激喉部和气管内的感受器触发的。
每一次剧烈咳嗽,都能产生强大的气流,喷射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将附着病毒的分泌物从气管、支气管等部位“清场”。
虽然频繁咳嗽令人疲惫,但它的实际效果却非常显著。根据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咳嗽可显著降低病毒在呼吸道中的浓度,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盲目抑制咳嗽可能适得其反。医生建议,只有在干咳严重影响休息时,才需适当使用镇咳药,而对于伴随痰液的湿性咳嗽,应尽量保持气道的畅通。
咽痛是甲流感染中的另一个常见症状。病毒入侵咽喉部位后,局部免疫细胞迅速聚集,展开激烈的“巷战”。
这种炎症反应伴随着局部组织的充血、肿胀以及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发疼痛。

在咽喉部的“火线阵地”上,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不断释放活性氧分子和酶类,用来杀死感染细胞和病毒。
这些“武器”虽然有效,但也会对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导致咽喉红肿疼痛。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免疫副作用”,其实是免疫系统在“全力以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科学家建议,多喝温水、适量摄入蜂蜜等润喉食品可以缓解咽痛。此外,使用含有抗炎成分的漱口水,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加速恢复。
甲流感染时,许多患者会感到肌肉酸痛,尤其是四肢和背部。这种疼痛的本质,是免疫细胞在清除病毒过程中引发的“连锁反应”。
当病毒扩散到血液中,全身性炎症反应开始,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流加快。这一过程中,肌肉组织中的代谢产物积聚,如乳酸等物质,从而引发酸痛感。

此外,炎症因子还会影响肌肉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短暂的肌肉疲劳和无力感。这种现象虽然不舒服,但却是免疫系统全面动员的结果。
研究表明,肌肉酸痛通常在病情好转后逐步缓解,适度休息和补充水分可以帮助减轻不适。
从发热到咳嗽,从咽痛到肌肉酸痛,所有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免疫系统与病毒激烈斗争的直接表现。
虽然甲流看似“凶猛”,但在免疫细胞的顽强战斗下,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康复。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战胜流感病毒的关键,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接种流感疫苗、合理用药等科学防控手段,是减少感染和加快恢复的有效途径。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流感虽猛,但它绝非不可战胜。
每一场胜利,都是免疫细胞用智慧与勇气换来的。让我们珍视自己的免疫系统,合理保护它,便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健康挑战。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旨在宣传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探索最前沿的资讯和进展,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文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指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