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位院士发声:高度评价干细胞产业发展

作者: 中启源
发布于: 2024-03-09 15:48
阅读: 2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人类对干细胞的了解逐渐深入,干细胞相关科研成果在疾病治疗、再生医学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命由细胞组成。在各式各样的细胞中,有一类细胞非常特别,它可以继续不断地繁衍、自我复制、自我更新,具有向成体各种组织器官发育的潜能,为机体健康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

这类细胞我们称之为——干细胞。

干细胞为人类许多医学难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随着干细胞临床研究案例的频繁报道,医学界对干细胞寄予厚望。小编查看了近6年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数名院士在公开场合对干细胞的高度评价。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是如何评价干细胞的吧!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22年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免疫力是保护身体非常重要的武器,只要免疫强大,就能进一步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需要的是稳定的体内环境和源源不断的强大修复能力。这个提供源源不断的修复再生能力的'发动机’就是干细胞免疫细胞。”

李劲松——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细胞重编程、干细胞与发育调控。2022年8月17日,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李劲松院士表示:“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遗传改造,将胚胎干细胞介导和生殖细胞介导的遗传改造优势进行了融合,能够高效、精准、低成本地制备转基因小鼠。”李劲松院士指出,首先是在基因层面,可以利用类精子干细胞对复杂疾病进行快速模拟。“无论是单基因突变疾病,还是双基因突变疾病,甚至是多基因突变疾病,都可以实施精准改造。”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2022年8月7日,詹启敏院士在广西科协《科学名家谈》中表示:“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对组织器官的修复替代,对器官的重建、制造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做了很多的器官移植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的瓶颈是什么?缺少供体,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在为一位病人成功切除了15厘米长的脊柱之后,用3D打印的脊柱给病人了很好的修复,这个病人目前正常地在生活,甚至还可以保持合适的运动。”

陈晔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细胞信号转导及生理病理作用。2022年5月8日,《人民日报》刊载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署名文章《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为人类生命健康提供保障》。他指出:“随着生命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人类对干细胞的了解逐渐深入,干细胞相关科研成果在疾病治疗、再生医学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干细胞技术,不仅可以治疗白血病、免疫系统疾病等过去难以医治的疾病,还可以延展出类器官技术,以加速新药开发、助力精准医疗,甚至有望推动再生医学实现飞跃,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修复衰老器官等。可以说,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持续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郑树森——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领域研究。2022年4月29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上,郑树森院士表示:“干细胞技术是前沿科技,在器官移植应用领域潜力巨大,靶向干预干细胞有望成为促进肝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有效手段。”

堃——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2021年1114,李校堃院士在温州市细胞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大力支持温州开展干细胞研究,他在致辞中介绍: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群,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目前国内干细胞产业链上游发展较为成熟,但中游干细胞技术与药物研发、下游干细胞医疗应用市场等还多停留在临床试验或市场试验阶段,而温州在这一领域尚处空白。发展干细胞产业,温州有着很好的'土壤’,希望双方能够在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细胞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共同携手,大胆创新,开展持续、广泛、深入的合作,为温州再生医学大健康生态添砖加瓦。

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军内外皮肤病、真菌病的防治。2020年11月1日,在第一届AIE国际再生医学研讨会上,廖万清院士表示:“干细胞外泌体在皮肤临床的应用,将推动皮肤科外用制剂的新革命。现在打造高层次医学科研创新平台,相信将来会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王福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肝炎和艾滋病的细胞免疫及抗病毒治疗。2020年10月25日,王福生院士在第15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接受专访时表示:“干细胞治疗现在用最多的还是有一种叫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它主要也是发挥一个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使疑难危症疾病条件下,体内异常的免疫应答或者异常的炎症反应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而且这种干细胞治疗能够使这种炎症反应降低,使这种组织修复,促进这种组织的愈合,还促进这种组织的再生,所以达到这么一个治疗效果。”2021年11月,中国疾病细胞/生物治疗大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王福生介绍了免疫细胞和干细胞在肝炎和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他指出,细胞作为一种药物是近十年的发展成果,这项新技术具有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临床治疗更及时、更准确、更智能,使重大疾病的治疗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非编码RNA。2020年6月2日,陈润生院士做客健康卫视《院士时间》中提到:“干细胞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用细胞移植代替器官移植,这是革命性的。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它具有非常好的分化潜力,也具有很好的修补破坏的细胞的功能。总的来讲,干细胞会给人类、特别是给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顾晓松——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2019年11月30日,在2019健康中国与健康产业发展学术会上,顾晓松院士在接受交汇点记者专访时表示:“以脊髓损伤为例,组织工程技术通过生物材料、干细胞和小分子药物使受损伤的脊髓能够再生,让病人逐步恢复运动知觉。”面对肝脏供体来源极少的情况,顾晓松院士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利用克隆干细胞做成类似于仿人体的肝脏组织,实现人工肝脏功能正常运转,改善重病病人生活。”

周琪——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细胞重编程与干细胞研究未来。2019年9月6日,周琪院士在央视《人物》节目上中表示:“干细胞的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本质,干细胞它可以不断地复制自己,它会不断地增殖,它也可以向各种组织器官分化,所以它这种特性决定它这种潜质,是替代、修复那些缺损的器官,甚至是延缓我们的衰老,增强我们的健康

陈香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疑难肾病、IGA肾病、狼疮肾炎。2018年12月1日,在2018年上海市罕见病/孤儿药学术年会上,陈香美院士表示:“未来最有效的干细胞治疗可能是在罕见病上。”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18年3月,在记者问到下一个五年规划时,钟南山院士回答道:“一个是用新技术解决慢阻肺、哮喘的小气道问题,对早诊早治有较大帮助,第二个是要发展一个抗肿瘤的新药。还有一个是希望在干细胞方面做一些工作,现在也正在组织。”2021年4月,厦门细胞(生物)治疗临床研究研讨会上,钟南山到场致辞并作了题为《细胞治疗的展望》的学术报告,指出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肿瘤免疫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新型诊疗服务列为发展的重点任务

刘以训——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生殖生理研究。2017年11月22日,刘以训院士在接受《长沙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男性不育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体内没有精子,无法拥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不过,这个难题已经看到了破解的曙光:取患者的睾丸组织进行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分化,获得精子后,通过卵胞浆单精子注射技术,把精子显微注射到卵子内,形成胚胎,最后移植到母体内进行妊娠,直至生作站已经在小鼠身上取得了完全成功,在人身上也已经分化出了精子,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无精症患者生育自己的孩子有望成为现实。”此外,刘以训院士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针对女性不孕,我们研究人员从患者月经血中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体外的培养扩增后,回输到患者子宫,分化成子宫内膜细胞,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使其适于进行胚胎移植。目前,该研究已在部分患者身上获得成功。”

戴尅戎——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骨科临床和基础研究。2017年11月8日,在生物与生命科学技术与产业分会上,戴尅戎院士表示:“以组织工程为基础的再生医学一直是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传统组织工程有三个要素:支架、细胞(附着干支架上扩增,主要为多能干细胞)与生长因子,以此‘再生’出新的肌肉、神经、骨等人类所需的组织,甚至器官。”

赵继宗——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2017年10月26日,在第609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上,赵继宗院士表示:“在通过生物材料、生长因子与干细胞重建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成为修复脊髓损伤的重要策略。”

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创伤和创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2017年3月30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付小兵院士文章,他表示:“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功能,可以在病患身上实现汗腺再生。这一技术的成功使用,可望建立一种利用干细胞再生汗腺的重大新技术,帮助烧伤病人逃离每天不得不吹空调、泡水缸的命运。”

裴钢——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分子细胞生物学及信号转导。2016年7月17日,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裴钢院士表示:“干细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材料,因为干细胞具有全能型,可能在某种条件下它会从一个全能的细胞变成肝细胞、肾细胞、肺细胞、心脏细胞……这在另外一种有生物材料,或是一些必要条件下,它可能就形成了一个器官,一旦一个功能器官形成后,那它向我们器官的供应就会不成问题,很多人的健康就会得到更好的保证。”2022年11月18日,在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裴钢院士表示:“我们要把干细胞真正变成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产品,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能够治未病、治衰老。”

然而,干细胞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干细胞的特殊性质,以及相关技术的复杂性,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更加坚定了科学家们探索干细胞奥秘的决心,激励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开拓新的天地

以干细胞和免疫细胞为代表的细胞疗法,在越来越多种疾病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有效的作用,因其高度精准化和个性化的优势,未来人类将可以从细胞水平上攻克更多的疾病,造福人类健康和幸福!总之,干细胞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对生命的不懈追求。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干细胞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注我,享更多精彩科普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启源生物科技
分享